诸葛亮不可能骂死王朗的三个原因:高估了曹真、王朗和诸葛亮的道德水准

诸葛亮曾在与王朗的争执中,被人劝说骂死对方以解恨。然而,诸葛亮是一个道德水准高尚的人,他不可能用骂人的方式解决矛盾。其次,他高估了王朗的实力,知道对方有着强大的支持和背景。最后,诸葛亮也高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地位,他深知一个臣子不应该轻易动怒。

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,几乎已经被认定是铁板钉钉的实事,因为那几乎是《三国演义》最经典的桥段之一,特别是唐国强老师骂得酣畅淋漓,即兴发挥又加了一句:“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!”气得老王朗倒撞马下气绝身亡。但是看了原著和电视剧,却越琢磨越不对劲儿:怎么听着王朗句句在理,诸葛亮却像泼妇骂街呀?其实这倒不是王朗理直气壮义正辞严,也不是诸葛丞相牙尖嘴利风度全无,因为诸葛亮骂死王朗这种事情,在古战场上根本就不可能发生。之所以相信诸葛亮能骂死王朗,是因为我们都高估了曹真王朗诸葛亮的道德水准,这件事儿本身就存在着三个不可能——诸葛亮费劲唇舌要是骂不死王朗咋办?为啥不扑上去掐死他?

诸葛亮不可能骂死王朗的三个原因:高估了曹真、王朗和诸葛亮的道德水准

首先一个不可能就是王朗那么大岁数不可能上战场,上了战场也不可能会被骂死。须知后汉三国时期,所有的高官名将都练出了一项绝技,那就是脸皮比城墙拐弯还厚,别说用口水喷死,就是射上两箭,也未必能要了他们的性命。

玩笑说过,咱们还是来说正史。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,王朗纯属自己作死,以七十六岁高龄主动请缨上战场,而且曹睿曹真居然脑抽地答应了。要说王朗也真够硬朗的,居然骑着马颠簸到前线而没有散架子,可见身子骨够硬朗。

正史中的王朗确实是薨逝于曹魏太和二年、蜀汉建兴六年,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的公元228年,但是不是诸葛亮骂死的,没有记载,估计魏明帝曹叡不会让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上战场,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(三公之一,司徒)病死在前线,对士气也是一个打击。而即使王朗到了前线,诸葛亮也骂不死他,因为王朗这个人“文博富赡”胸襟开阔,可不是几句话就能骂得死的。

第二个不可能就是诸葛亮不可能骂王朗,因为那些话有失诸葛亮“大汉丞相”的身份。诸葛亮是什么人?那是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名将名相,“进欲龙骧虎视,苞括四海,退欲跨陵边疆,震荡宇内”,又怎么会逞口舌之利去学泼妇骂街?“皓首匹夫苍髯老贼”这样的话,四十八岁的诸葛亮还真骂不出口,而且王朗是当时的经学大师,诸葛亮对他还是要表示一下尊敬的。即使诸葛亮想弄死王朗,也不用骂大街,“有逸群之才,英霸之器,身长八尺,容貌甚伟”的诸葛亮,扑上去就把干巴老头王朗掐死了——七十六岁的老汉跟他聊天,要想互相听得见,就不能离得太远。

既然不能离得太远,那么我们就要说第三个不可能了:我们都高估了曹真王朗和诸葛亮的道德水准——谁不放箭谁是傻瓜。兵法有云:“兵者,诡道也。”也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诸葛亮作为中军主帅跑到前线跟敌人面对面聊天,要是不怀揣着诸葛连弩干王朗一家伙,那诸葛亮也就不配称为智者了——而且诸葛亮干掉王朗,也不会有人说什么,毕竟战场交锋(包括口舌之争),是以消灭敌人为终极目标的,只要能成功干掉曹魏的“文胆”,别说放箭,就是投毒也是使得的。

再看曹真,意见诸葛亮摇着轮椅(小车)出来了,要不下令乱箭齐发,那才是活见鬼了呢:王朗行将就木,曹魏对于曹魏来说那就是年三十儿的凉菜——有它过年,没它也过年,韩信伐齐,根本就没把郦食其的性命放在心上。而曹魏用一段朽木换取蜀汉顶梁柱,这笔买卖咋想咋划算。箭雨覆盖之下,玉石俱焚,诸葛亮可以算美玉,王朗只能算破砖烂瓦。

这时候有人就说了:古人没你想的那么卑鄙,这种突然袭击的事情,有身份的人是不屑于干的。但是我们不要忘了:关羽斩颜良,也是搞的突然袭击。颜良在万马军中被关羽瞧见了空挡,还不顾命地跑过去刺杀,两个没有铠甲的文人,其中一个还是坐在轮椅上,要是不搞个突然袭击,那兵法真是白学了,还不如回到春秋战国去当宋襄公呢……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