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史书记载,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政变,发生在唐玄宗年间。在这场政变中,李世民被其弟弟李元吉陷害,最终成功夺取了皇位。这场政变到底是一场逼宫的政变,还是李世民野心勃勃篡位的一步棋?这一问题一直备受争议,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场权谋与背叛的事件。
唐太宗李世民,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伟大皇帝。在他的统治下,政务勤勉,善于用人,关心百姓,减轻刑罚,开创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盛世。因此,后人视他为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楷模。但即使是这样一位英明的君主,他的一生仍然有很多缺点。其中,“玄武门兵变”的历史真相一直让后人困惑不解,而他后来修改国史的行为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。
山西晋祠李世民雕像
贞观三年(629年),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立秘书内省,负责修撰前五代史。然而,同年底,太宗又下令将史馆迁入禁宫,设于门下内省北面,由宰相监修。从那时起,史馆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机构,不再负责修史,而是专门负责撰写当朝国史。太宗为何重新设置史馆,修改国史呢?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,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,引发了许多不同的观点。
有一种说法认为,太宗修改国史是为了辩护自己篡位杀兄逼父的行为。这种观点认为,李世民得到皇位并非合法继承,而是通过弑兄逼父得来的。这种行为既违背封建法统,也不符合道德准则。太宗认识到这种残忍行为的不妥之处,为了掩盖这一事实,确认自己登基的合法性,他决定修撰国史,并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,使史官很难真实记录历史,只能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撰写。
太宗的统治时期,他多次违例要求自己观看国史和起居注,并称“使得自修改耳”。事实上,作为君主,他原本是不能轻易观看史官撰写的起居注的。在太宗的授意下,史官们将太宗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的动机写成了“安社稷,利万民”的正义行为,严重扭曲了历史事实。在撰写《高祖实录》和《太宗实录》时,史官们竭尽全力夸大太宗在武德年间的功绩,努力贬低太子李建成的成就,减轻高祖李渊的作用,将太原起兵的阴谋描绘成太宗的精心策划,高祖则被描述为处于被动地位。如此一来,李世民成为建立李唐王朝的功臣,给人民留下了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印象。因此,太宗登上皇位就变得合理多了。
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太宗之所以修改国史,是出于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,为了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,贬低李渊的功绩。他要求贞观史臣将李渊从主动起兵变为被动起兵,目的是将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的形象,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。太宗将李渊描绘为在隋炀帝要下令逮捕他时,自己和刘文静等人设下圈套逼得李渊无路可退的形象,甚至在起兵时李渊还自称“欲大举义兵,远迎主上”。这样一来,李渊就成了大忠臣。显然,这种刻画有利于维护太宗的统治,防止人们以此为例,谋反起义。
以上观点多是各家推测,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依据。然而,太宗继位后修改国史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。但太宗修改国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,我们今天很难判断。历史总是留下许多谜团,让我们对过去的真相充满疑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