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去病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军,他在平定乌丸族叛乱时曾经封闭狼居胥,以示威慑。而他的表弟张国臂也是一位英勇的将领,常年紧跟霍去病左右,成为他的得力助手。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和无私奉献,为汉朝的边疆安定和国家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河西战役结束后,汉武帝亲设河西四郡:
武威,张掖,酒泉,敦煌。
为巩固河西战果,彻底彻底消灭匈奴,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,汉武帝调集14万骑兵,随军战马14万匹,由卫青、霍去病各带一路大军向匈奴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。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,直击匈奴单于本部,史称“漠北之战”。
卫青率前将军李广、校尉公孙敖、右将军赵食其、后将军曹襄等行千余里,穿过大漠,与早已布阵的单于本部接战。匈奴大败后向西北逃走,全军溃散,卫青追击至颜山赵信城,歼敌一万九千人。
霍去病率校尉李敢出征,只携带少量的辎重粮草深入漠北,以一万的损失斩获胡虏七万四百四十三人。至此,匈奴左、右贤王两臂被彻底斩断,只剩下匈奴单于悬孤漠北。全歼匈奴主力后又一路到达匈奴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,霍去病率大军进行祭天仪式,史称“封狼居胥”。经此一役,匈奴远遁,漠南无王庭。
这一年,霍去病22岁。
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在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中,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两次都迷了路,但卫霍二人却像自带导航一般,指哪儿打哪儿。尤其霍去病,上千公里的远程奔袭后还能准确到达指定位置,打的匈奴毫无还手之力。
实际上古代行军在大漠中迷路是很正常的事,放眼望去哪儿哪儿都一样,这种情况别说打仗,找路都费劲。西汉将领不只是李广迷路,别的将军也经常迷路,只不过李广名气大,又经常走丢,最后一次还在著名的漠北战役中迷路了,算是聚光灯效应吧,后来李广也为此自杀。
正因如此,霍去病行军打仗从不迷路才显得像开挂了一般。关于他为什么不迷路,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:
一、霍去病军中有很多投降的匈奴士兵
漠北之战后汉武帝下诏:“骠骑将军去病率师,躬将所获荤粥之士,约轻赍,绝大幕,涉获章渠……取食于敌,行殊远而粮不绝,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。”这个“荤粥”就是匈奴。
就是说霍去病军中挑选了大量具有各种才能的匈奴军士,这些匈奴人自幼居住在这种地方,知道哪里有水,哪里有人类活动痕迹,可以带着大军找到匈奴聚居地。也许正是因为这个,霍去病的军队才可以不带后勤,就地补给。汉军也许找不到匈奴人,但匈奴人找自己人就是很容易的了。
二、军中有向导
漠北之战,李广亡道失期后自杀。这一段有记载说“军亡导”,向导跑了,于是李广就迷路了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西汉军队是配有向导的。
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,霍去病的无往不胜却成了:
“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,骠骑所将常选,然亦敢深入,常与壮骑先其大军,军亦有天幸,未尝困绝也。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”。
在他看来,霍去病能够获得胜利,一是因为武帝对其极为器重喜爱,他可以优先挑选兵将马匹,配备的也都是精兵良马,故而行动迅速敢于深入。而其他老将军军备不如他,所以行动缓慢,遇不到好的战机;二是因为他“有天幸”,说他就是运气好。
这里我先说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,这是事实。有多喜欢呢?可以说父亲有多爱儿子,汉武帝就有多喜欢霍去病。霍去病所有职位、封号都是汉武帝专门为他所创。
霍去病17岁第一次出征,汉武帝给他取名“嫖姚”校尉;后大胜而归又封“冠军”侯,专门把一个地方改名字给他做封地;霍去病19岁,汉武帝又专门给他定制了一个重号“骠骑“将军;霍的两个副手,赵破奴是“从骠”侯,高不识是“宜冠”侯,都和霍去病本人的职位爵位配套;后来汉武帝为了让霍去病和卫青平级,因不能有两个大将军,又定制了“大司马”,让卫青和霍去病都做大司马。并且“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”,让骠骑将军和大将军同级别;再后来霍去病又频频立功,汉武帝给他造了一座大豪宅,小霍说:匈奴还没灭,我要什么大宅子。
然后,汉武帝更喜欢他了。年纪轻轻,胸怀家国安危,能征善战,动不动就吊打匈奴,就问谁不喜欢?
霍去病的作战风格本就是高速行军,速战速决,还常有上千公里的迂回穿插。在对匈奴这类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中,速度是压倒一切的决定性因素。一旦战机有所贻误,很可能就被马上分割歼灭了。他所擅长的闪击战法,不带粮草辎重,就是要将速度发挥到极致,快速打击敌人,以战养战。著名的河西战役中,霍去病急速转战六天,扫荡五个部落,深入匈奴境内近一千公里。没有精兵良将如何实现?
再说运气,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绕道匈奴后方一千公里,本来是要与公孙敖部会师的,结果除他以外全员迷路。小霍只好孤军作战(这运气真的好吗?)后大胜而归。数据贴上:
河西之战:(春季)杀折兰王,斩卢胡王,诛全甲,执浑邪王子及相国、都尉,首虏八千余级。(夏季)逾居延,攻祁连山,得酋涂王,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,斩首虏三万二百级。战前,拜骠骑将军。
漠北之战,我就更不用多说了,再上太史公的数据:
封狼居胥山,禅于姑衍,登临瀚海,执虏获丑七万四百四十三,取食於敌,卓行殊远而粮不绝。加大司马。
霍去病率部队以一万的损失斩获匈奴七万四百四十三人。如果不是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卓著,仅是两次河西之战,没到一半就能被活活拖死。
将此绩归于“天幸”,司马迁这话实在有失偏颇。
在霍去病传中,同样能感受到太史公对小霍将军的诸多行为的不喜:
“然(霍去病)少而侍中,贵,不省士。其从军,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,既还,重车余弃粱肉,而士有饥者。其在塞外,卒乏粮,或不能自振,而骠骑尚穿域蹋鞠。事多此类。”就是说霍去病不体恤下属,骄奢浪费。
霍去病从小生长于皇家且武帝对他百般宠爱,不知民间疾苦,一些奢侈浪费,不爱惜士卒的缺点或许是存在的。但对一个20岁的鲜衣怒马少年将军来说,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大过错。能说出并做到那句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的千古名言,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。
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和家国情怀的少年,不知太史公还想要求些什么。
还值得一提的是,关于酒泉的来历。在《汉书》的武帝本纪中,记载了汉武帝曾因为霍去病的战功赏赐给他一坛美酒,霍去病想把这坛美酒分与麾下将士一起喝,于是就把酒倒入泉水之中,与众将同饮。此地得名酒泉。如果说霍去病苛待下属,那断然没必要这样做。根据史书的记载,虽然霍去病有着种种“劣迹”,但所有的将士却都愿意跟霍去病出征,没有什么比战士本身的意愿更能说明问题。在霍去病军中,最后得以封侯建功的人也远远超出其他的将领。总说李广难封,但他的儿子李敢正是霍去病部队的先锋。李广一辈子没能封侯,李敢却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关内侯。
在打通河西走廊后,还未见证这条丝绸古道的繁荣,公元前117年九月,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去世。用短短二十余年,就完成了后世将领穷尽一生都做不到的壮举。令人扼腕叹息的是,这传奇的前二十年竟也成了最后的二十年。
汉武帝悲恸万分,以国礼厚葬。霍去病死后,汉武帝将其儿子霍嬗放在身边养,让他儿子代侯。霍嬗去世后,又叫“冠军哀侯”。众所周知,刘彻手下的大臣或死或族,几无善终,太子被逼死,皇后自缢...但霍去病去世后,武帝发玄甲军送葬,还将霍去病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,谥号“景桓”,是汉武朝唯一的双谥。(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昭宣朝唯一的双谥霍光,谥号“宣成”,是霍去病的弟弟。)
霍去病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划过天际的彗星,给世人留下了最耀眼的光芒。如同为河西走廊而生。
一直到今天,河西走廊以东的兰州市依然塑有霍去病的巨大雕像,以纪念这位征战河西的少年英雄。